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今年全國兩會,有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云崗研究院院長杭侃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時表示,云岡石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我們用科技助力云岡石窟保護,讓更多人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全國政協(xié)委員、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聚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建議加強以戲曲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讓中國經典唱響世界。
身處海外,這些年來,能明顯感覺到中華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很多俄羅斯友人主動學習中文。一次,一位理工科的俄羅斯同學竟詢問我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么意思,聽過我的解釋后,他不停地夸贊中國語言的精巧。
海外的中國學子,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我們感知世界風云的變化,更近距離地接觸外國友人迫切希望了解中華文化的心跡。同時,中國學子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有和外國人進行思想碰撞與文化交流的時刻,這是傳遞中華文化最佳的舞臺。
中華文化正不斷走向世界,傳播力、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也將擔當使命責任,努力向世界講述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的優(yōu)秀文化。(作者系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研究生)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